Oct 2, 2016

接受不完美的勇氣

早上讀了一篇好友在臉書分享的文章,內心很有感觸: 這是個非常需要【情商EQ】以及【溝通能力】的時代。
http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.aspx?id=ARTL000071605
不論是重大公安意外、災難,個人生病、受傷,或消費糾紛、不滿意商家提供的服務,到勞資溝通協商,所有在事情發生的當下,第一時間由杏仁核所驅動的本能反應,往往是最原始而欠缺同理心的。

於是我們把自己當成被害者或正義的化身,任憑激昂的情緒帶領,毫不留情指責那些"乍看之下"和我們立場不同的人。

人與人之間,能不能多一點點冷靜、好好溝通,用理解、包容與感謝對方協助,來面對我們遇到的困難?那些看起來和我們立場不同的人(店家、醫護人員、主管或老闆),其實也是我們。他們和我們有同樣的需求,需要被感謝、尊重、關愛、包容、肯定,而且大部分時候他們跟我們一樣,想要讓社會更好 (雖然不是100%)。

下次遇到讓你很怒的事情,可不可以先深呼吸、停頓一下,不要受情感支配立馬暴走,而是利用情感這股動力,訴諸理性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方?

朋友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些現象:我想那些人的父母,大概也沒給他們溝通、表達的機會,也吝於去理解他們吧?

我想起近期很流行的「阿德勒心理學」,阿德勒認為個體是有選擇的,一切取決於自己。即使自身的成長環境、遺傳、教育等,都沒有提供足夠的條件(甚至帶來負面經驗),人們都有機會做和過去不一樣的選擇,來讓未來更好。每個人都有改變自己的力量。

我相信這是演化的一部分。

朋友說:「的確,但這樣命題是有前提的。在過去習性的環境中,選擇之前的動作是反射。而選擇必須是察覺並理解,才能有後續的改變。當中還得加點勇氣、毅力,才能演化呢…」

我回答:「沒錯,這也是最困難的地方。自我覺察是很重要的開始,所以,每天留一點時間反思很重要。就算做不到"三省吾身",一省也會很有幫助!」

朋友: 「正因為反省非常費事又費力,所以柿子挑軟吃,事情挑容易做。自然也就演變成這樣囉...」

那就來讀阿德勒吧!
  1. It's less important what one has than what one does with what one has.
    重要的不是天生擁有什麼,而是如何活用擁有的東西 (P.25)
  2.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與別人,但可以從現在開始改變未來與自己。(P.41)
  3. 與其投注時間和心力追究「到底是誰錯了」,不如將精力花在解決未來上更有效益。(P.41)
  4. 逞強是自卑感的另一種表現。不要努力「看起來很強」,而是努力「變得很強」。
  5. 找到對方的長處、認同對方的優點,鼓勵對方創造更多的優點。比較過去的他和現在的他,然後稱讚「蛻變」後的他。(P.61)
  6. 人只能透過失敗經驗來學習,藉由失敗的經驗,守護自己「想要改變」的決心。
    不是因為做得到而放手,而是因為放手才做得到。(P.173)
  7. 體驗結果的方式,遠比處罰來得有效。要是到了吃飯時間,孩子還在外頭流連忘返的話,不必斥責,沒收他的晚餐就行了。(P.174) 
  8. 當你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感到迷惑時,不妨問問自己:「對方透過這種體驗能學習到什麼? 」 (P.179)
  9. 不是稱讚對方:「你做得很好呢!」而是向對方傳達感謝之意:「謝謝你的幫忙。」
    只要對方體驗到被感謝的喜悅,就能使他自發性地持續做些對別人有貢獻的事。(P.198)
  10. 比起「稱讚」的俯瞰視線,「感謝」的平行視線更能增進信賴自己與信賴別人的效果。(P.199)
  11. 讓他人感受到喜悅,是擺脫痛苦的唯一方法,只要思考「自己能做什麼」,付諸行動就對了。(P.200)
  12. 不知如何判斷時,優先考慮大團體的利益就對了。比起自己,夥伴的利益更重要。比起夥伴,社會的整體利益更重要。(P.210)
  13. 能力不足不能與一個人的價值劃上等號。能力不足只是一時而已,將來還是有發展的可能性。(P.227)
  14. 「共鳴感」就是用對方的眼睛看,用對方的耳朵聽,用對方的心感受。(P.234)
  15. 用請託的口氣取代命令的口氣,讓對方有權利選擇NO,會讓對方覺得受到尊重而得到勇氣。(P.23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