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g 28, 2016

When Breath Becomes Air 當呼吸化為空氣

當呼吸化為空氣(原文書名When Breath Becomes Air),記錄了一個深刻的生命故事,透過一位罹癌而英年早逝的神經外科醫師動人的筆觸,促使人們省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。

作者保羅‧卡拉尼提 (Paul Kalanithi) 醫師在住院醫師訓練過程中,發現自己罹患第四期肺癌(36歲的人只有0.0012%會得到肺癌)。自從確診為末期,他開始透過兩個角度看世界;既從醫師的角度,也從病人的角度。

從醫師轉為病人,他說:
作為醫師,你對生病是怎麼回事有個概念,可是若不曾親身經歷,你不會真正理解。
於是,他開始在死亡中尋找生命的真意。

這本書,從保羅醫師發現自己疑似罹癌展開序幕。他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,原以為自己永遠不會當醫師(跟大多數的我們一樣,當時他也沒特別想自己到底要幹哪一行),卻在取得史丹福大學英語文學與人類生物學學位後,因為對於「是什麼使人類生命有意義?」這個大哉問的好奇探索與追尋,一步一步往行醫的召喚靠近。
  • 假使未經檢視的生命不值得活,那麼,未活過的生命值得檢視嗎?(p.63)
  • 道德思辨比起道德行動,簡直微不足道 (p.76)
從 p.77 到 P.102 頁,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描述自己(以醫學生及醫師的角色)與死亡的近距離接觸。在耶魯大學唸醫學院時的大體解剖課,解剖實驗室裡,人被化約為組織、器官、神經、肌肉(很難再把它們當成「人」)。在婦產科實習的時候,目睹了第一次生產,也是第一次死亡。
  • 他們(醫師)看病人,是在人最脆弱、最神聖、最私密的時候。他們護送人進入這個世界,也護送人離開。(p.82)
  • 當初以怎樣的奮鬥與痛楚來到世間,我們不清楚,可是要離開世間,通常不是件容易事。(P.86)

醫學院第四年,當多數同學們傾向挑選能帶來「高品質生活」(工作時間比較人性化、高收入低壓力)的專科,保羅卻選擇了神經外科作為專科。他說:
"的確,99%的就業考慮是薪水、工作環境、工時,可是,問題不在這裡。 以生活品質為優先考量,是在挑選工作,而非聽從召喚。"
 
p.105 頁以下,作者從腦神經外科的角度,繼續挖掘「怎麼活才是真活?」
雖然所有醫師都治病,但神經外科牽涉的任何大腦手術,都無可避免會操弄我們的自我本質--你願意放棄自己(或母親)的說話能力,換取幾個月的無聲生命嗎?你願意犧牲部分眼睛的視野,換取降低致命腦出血的些微風險嗎?犧牲右手功能讓癲癇不再發作?你願意讓子女承受多大的神經系統上的病痛,才同意死勝過活?
大腦居間統籌我們的世間經驗,任何神經上的毛病都迫使病人與家屬,最好是在醫師的引導下,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:「是什麼使生命具有足夠的意義應該繼續活下去?

本書的第二部分,作者把焦點帶回現實,以病人的身份面對癌症的心路歷程。
  • 在癌症確診以前,我知道自己有天會死,可是不知道是什麼時候。確診以後,我知道自己有天會死,可是不知道是什麼時候。不過現在我很明白,這其實不是科學問題。死亡的事實令人不安。然而,沒有別的方式可活。(P.171)
他的主治醫師艾瑪在治療過程中,不斷提醒保羅:你得想清楚什麼對你最重要
  • 是的,我知道。我得靠自己去找到價值所在。(P.176)
  • 一如我自己的病人,我必須去面對自己生而有涯這件事,去弄清楚為什麼我的生命值得活下去。(P.179)
開始治療六週後,他的癌症穩定了,CT掃描顯示,除了右上肺葉一公分大的結節,其他的腫瘤消失了。保羅開始思考,接下來呢?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,What's next?

迷失在本身大限的荒原,一無路標,他重新回到文學裡找依附。
擺盪於「I can't go on. I'll go on. 我繼續不了、我會繼續」之間,保羅最後決定鞭策自己再度回到手術室。他說:
  • 因為我能辦到,因為那就是我。因為我必須學會以不同的方式生活,視死神為令人肅然的巡迴訪客,即使心中了然我終將一死,沒死以前我還是活著的。(P.191)
  • 我決定從事這個工作,是因為對我而言這個工作是神聖的
  • 道德責任有重量,有重量的東西就有重力,所以,負起為人之責的義不容辭把我拉回手術室。 
於是,他改變物理治療計畫,專注在跟開刀有關的能力,讓自己一步一步恢復、逐漸回到神經外科醫師的工作崗位上。確診後六個月再次掃描,顯示一切穩定。終於,他再次感到工作的喜悅,能夠全力照顧病人、跟病人建立聯繫,也重新帶給他意義。
醫師的職責不是峻拒死亡,也不是使病人回復舊有生命,而是敞開雙臂擁抱生命已經分崩離析的病人及家屬,努力使他們重新站起去面對去弄清楚他們本身存在的意義。(p.209)
看到這裡,讀者絕對不會想到(也不會希望)接下來是這樣的發展 -- 癌症復發。

在他回到手術房重新執起手術刀七個月後,在他就要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前、要迎接女兒出生與美好人生成真前的最後一次斷層掃描,一個新的腫瘤填滿他右肺中葉。

捲土重來的癌症又快又猛,第一線治療無效,第二線化療幾乎要了他的命。他終究無法如願參加住院醫師結業典禮,而他的生命也在與甫出生的女兒 Cady 短暫重疊八個月後,於2015年3月9日星期一辭世,得年37歲。

這是一本很有重量的書,會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,帶來反思、夾雜著不捨、敬佩、不解、感動、不勝欷噓等種種情緒。

你呢?關於活著的意義,你的答案是什麼?

在死亡中尋找生命的真意,
則將發現昔日的鼻息如今是空氣。
新的名字未知,舊的名字已逝:
即使時間終結人體,靈魂依然未去。

讀者!要把握時間,趁你此生,踏向屬於自己的永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