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c 27, 2015

成大事者不糾結 - 在變與不變之間

【歷史】這門學科,是我高中時代最喜歡的科目。不是因為教科書內容,而是對老師講述稗官野史裡與【人】有關的各種故事,深深著迷。這兩天剛讀完「成大事者不糾結」這本書,作者是中國大陸網路節目「羅輯思維」主講人羅振宇(羅胖),他用六組歷史人物的對比,分析各自成敗的原因。

唐太宗李世民曾說:「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知得失。」人性的問題跨越種族、地域與世代,從歷史故事裡來了解人性、鍛鍊個人思辨與決策能力,絕對有助於在世間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。

台大歷史系呂世浩老師去年在一場TED演講談「學歷史的大用」(連結TED x Taipei 2014),強調歷史不應該只是一門死記背誦的學科,歷史學是一門研究「時」和「變」的學問,讀歷史是為了以古人的智慧來啟發自己的智慧。可惜現代教育偏重「知識」與「技術」的傳授(工業革命之後的產物,強調「標準化」、以培養工匠為目標的教育方式),卻忽略了,知識與技術屬於 know-how,會隨著時間改變,只有「智慧」know-why,才能跨越時空、引領我們成為知識的主人,開創屬於自己「差異化」的人生,也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。

那麼,歷史該怎麼讀呢?要學古人怎麼解決問題。具體作法是,在關鍵處,把書蓋上,想想如果你是他,若身處當時的狀況下,你怎麼辦?用 你的作法對比古人的作法,以及古人得到的結果,做為決策練習。這個方法很像在商學院的個案教學、案例分析(case studies),用實際發生的商業案例如併購、裁員、代工轉品牌等,讓學生進行思辨、權衡與決策,再對照案例的結果(不論成功或失敗),分析利弊得失, 鍛鍊未來決策能力、提高成效。
我對這本書中有幾個段落特別有感觸:
P35... 人不能有妄念。專欄作家馮唐曾經給妄念下過一個定義:妄念就是一個自己揮之不去,但又必須靠他人才能夠實現的願望。(因為「妄念」必須依靠他人才能實現、達成與否非個人所能掌握,抱持妄念者,很容易落入不快樂、自怨自艾的惡性循環,甚至毀了自己。
P55 破糾結最好的法門:專注于當下。...很多人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會遇到兩難。舉個例子,有朋友找你借錢,你捨不得,可是又怕得罪他,這不就糾結了嗎?在這種情況下,仔細分析一下你糾結的具體事情,馬上就能捕捉到原因—你是把未來可能發生的兩個矛盾的結果,放在了現在。其實,只要你往前走,你會發現根本沒有矛盾。這話怎麼理解?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。
有一個朋友在網上問我說,最近與一個女孩網戀,但是父母堅決反對。他要是跟女孩在一起,就是對父母不孝;要是跟父母在一起,又斷送了一段美好的愛情,所以很糾結,這該怎麼辦?我說很簡單,該愛這個女孩你就去愛,該結婚就結婚;同時,該孝順父母,你就孝順父母,哪有父母會一輩子記恨子女的?只是你把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調到了現在,所以才讓它產生了衝突。
P58 有一則禪宗故事,有個小和尚問老和尚:「師父,你年輕的時候都幹些什麼呀?」
師父說:「我就是砍柴、挑水、做飯。」
小和尚問:「那你得道開悟之後,你都幹些什麼呀?」
師父說:「我還是挑水、砍柴、做飯。」
小和尚問:「那有什麼區別呢?你活了一輩子也沒什麼進步啊?」
老和尚說:「不對,有進步。我年輕的時候是砍柴的時候想著挑水,挑水的時候想著做飯。現在呢,我開悟了,我現在砍柴的時候就砍柴,挑水的時候就挑水,做飯的時候就做飯。」
人的境界差距就是這麼一點兒。我們如果在地上畫一道半米寬、5米長的通道,你走過去完全沒有問題。可是如果這條通道兩旁是懸崖,你還能走過去嗎?你就會怕得要命。
為什麼會怕得要命?因為你會想到未來,向左一步會掉下去,向右一步也會掉下去。其實是你想多了,如果你沒想兩邊,半米的寬度足夠你走很長的距離,完全不會掉下去。
為什麼有的人做事那麼順呢?往往就是他專注于當下,沒想太多。
P59 ...曾國藩:「未來不迎,當時不雜,過往不戀。」這就是說,未來發生的事情,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;當下正在做的事情,不讓它雜亂,要做什麼就專心做什麼;當這件事情過去了,我絕不留戀它。
P149 讓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不得自由的,有兩個牢籠:一是對過去的貪戀,一是對未來的恐懼,以及對它的貪婪。 其實還有一個牢籠就是在同一時間點上,不同空間的人際關係對你自由意志的綁定。
P155... 「所有的事都是最給現在的老闆用的,但同時也是做給下一個老闆看的。」就是說,我們現在做任何事,既是為現在的公司、單位做貢獻,與此同時也是在打造我們的個人品牌,讓下一老闆自然看到。
P156 把心放在現在、今天、此刻 。Be mindful(正念).
P181 自由主義的人生觀:保持獨立、釋放善意
胡適先生對於父子關係有過這樣—個表述:「這個孩子自己不曾自由主張要生在我家,我們做父母的不徵得他的同意,就糊里糊塗地給了他一條生命。況且我們也並不曾有意送給他這條生命,我們既無意,如何能居功?如何能自以為有恩於他?他既無意求生,我們生了他,我們對他只有抱歉,更不能『市恩』了。我們糊里糊塗地替社 會添了一個人,這個人將來一生的苦樂禍,這個人將來在社會的功罪,我們應該負一部分的責任。說得偏激一點,我們生一個兒子就好比替他種下了禍根,又替社會種下了禍根。他也許養成壞習慣,做一個短命浪子;他也許更墮落下去,做一個軍閥派的走狗。所以我們教他養他,只是我們自己減輕罪過的法子,只是我們種下禍根之後自己補過彌縫的法子。這可以說是恩典嗎?」
這讓我想起很多親子之間「情感勒索」的案例。因為我愛你、為你付出這麼多,你若不聽我的、按我安排的去做,就是忘恩負義、就是不孝。這類父母用倫理道德的大帽子,強迫子女按自己的意思行事,就算當下子女屈服了,也會埋下日後爭執的導火線。
P182 道德的起點都是美好的,但是它用於綁架別人的時候,帶來的就是一種社會亂象。...自由主義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。... 什麼是自由主義的人生觀 ?第一,我們絕不去強制他人;第二,我們盡可能不讓他人來強制我們。我們在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尊嚴和人格空間的前提下,盡可能對他人釋出善意。
P199 道德是個人的選擇,不能綁架別人。
P228 一個好的制度會生產出兩樣東西:第一,是「力量」;第二,是「對力量的控制」。這兩者在大國崛起的道路上,缺一不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