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n 6, 2015

實現理想的方法

閱讀2015-06 Cheers雜誌177期,王浩威醫師回答讀者提問的一篇專欄文章:實現理念是否只能用你堅持的方法?讓我很有感觸,想起十年前的自己。
"年輕時因為害怕受傷,可能會陷入太過堅持的自戀,但其實你的理想還有很多方式可以實現。"


十年前,我從法務工作轉換跑道到客服,加入一家全球領導品牌消費日用品公司,擔任消費者服務部的小主管,帶著滿腔的熱情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、和團隊一起把處理消費者客訴變成一件開心而有成就感的事。因為績效突出,很快獲得賞識,第二年就擴大執掌範圍到香港,負責港台兩地客服中心營運。

直到後來某產品線在市場上不斷出現產品瑕疵問題,帶來嚴重客訴,我在一份內部報告上,直接引用數據點出問題,將來可能面臨(法律上)高額損害賠償責任問題,希望喚醒國外生產線、產品經理或業務主管們重視並共同採取行動解決,卻換來主管一句:We appreciate your efforts, but you are not supposed to comment that as it's within legal's domain.(謝謝你的努力,但法律責任應該由法務部門來表達意見,你只要把客訴處理好就好。)

當時的我,完全無法接受這種各掃門前雪的回答,內心的火花就像被潑了一大盆冰水。
"年輕時的心理結構太脆弱,其實十分害怕受傷,因此,在外表反而不自覺的更顯得強硬,態度也許容易太過於強勢或太過於堅持。"

接著是公司因組織調整,決定裁撤港台兩地的客服中心,統一外包到中國大陸。雖然我的職位不受影響,但我得親自資遣港台兩地超過十位團隊成員。對於第一次擔任主管職而且跟團隊成員有很強情感連結的我,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。

這是高層的決定,我不認同卻無法改變。於是我自以為瀟灑地選擇了離開。
"受挫時,批評權威是最容易感覺自己還是很美好的最佳方法。"
我離開以後,類似的產品問題依然時不時出現在媒體版面上,而港台兩地的團隊也解散了。後來我才理解,這是一個沒有贏家的局面:產品問題沒有人跟進,公司無法改善或提升品質,買到瑕疵品的消費者受氣,我的團隊成員丟了飯碗,而我自己是最大的輸家,我離開了一間(文化、價值觀、理念)都很契合的公司。

我反省自己,如果有機會重來,我會怎麼做?How can I do differently to change the situation? 我會拉高自己看事情的格局與角度,站在公司立場出發。

我會找法務部門討論,貢獻己見再請他們幫忙提出(用法務的名義迫使大家正視問題),我會找行銷或業務的主管,讓他們知道若是問題持續擴大,對生意會有什麼影響,如果解決,會有什麼好處。我會比較港台兩地營運成本與服務品質,讓做決策的高層知道,這個階段將客服外包到大陸不一定是比較好的選項,或者,如果真的無法改變決策,我可以替替團隊成員爭取更好的資遣費。

我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可以做,只是當時的我錯過了。

於是我和自己約定,將來不管遇到什麼阻礙,我一定不輕言放棄。只要理想還在,就要想盡辦法實現它。我絕對不當逃兵,也不做私下謾罵抱怨的魯蛇,我會站出來面對問題、尋找各種可能的解方,一步一步朝理想靠近。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文章內容轉貼如下:

【讀者提問】Q:當想法與主管不同,如何核對彼此期待?

在執行企畫或是方案前,主管常會有自己期待的形式與方向。他的期待可能來自於經驗法則,或是基於公司利益抑或人脈連結,想將其效益最大化,但是未必符合需求性與適切性,也與我的預計方向不同,導致執行起來缺乏動力。當然主管的考量也有道理,考慮的點跟我不一樣,是以公司整體利益優先而非服務對象,所以往往最後還是採用主管意見,讓我不太甘心。想請問王醫師,我要如何與主管溝通,核對彼此的期待,甚至創造雙贏?

【醫師解惑】小心陷入害怕受傷而產生的「自戀」盲點

你的問題讓我想起年輕時候的我。 31歲那一年,我結束了台大醫院住院醫師的訓練,到東部一所新的大型醫院擔任精神科的代理主任。當時,因為滿腔的熱血,真的想要將所有最新最好的理念,全都用上來,尤其當我穿越美麗的花東縱谷時,這樣的抱負更是油然而生。

只是,問題來了,每次開會討論精神科的計畫時,當我將充滿理想的提案報告以後,總是沒有回音。我忍不住去找院長,院長打哈哈,顯然是沒有實權;我再往上找到真正有權力的主管,她告訴我這個案子很好,可是會賠錢,醫院不能開這樣的先例。「可是,這不就是我們醫院的理想?做一般醫院不做的..」當初應徵的時候,這個醫院就是以這樣號召來吸引我的。

我繼續去找最上層,她只是笑笑的說:「有多大的願,就有多大的力。」沒有反對、也沒有積極支持的意願。 4年後,我因為其他因素,離開這個當初的理想所在。現在回想起來,自己的理念其實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完成的,不一定就要用自己堅持的方法。當然,當初那個理念,是不是真的那麼值得投入,其實也有了不同的想法。

只是,如果時光能夠倒流,我會有不一樣的做法嗎?我想,我還是希望自己會堅持原來所追求的。但是,我希望那時有一位可以讓我信任的智者,至少是可以理解我、好好聽我想法的同伴,也許就不會這麼堅持。

親愛的你,從你的來信,看起來比我當年成熟多了,知道老闆的「期待可能來自於經驗法則,或是基於公司利益抑或人脈連結,想將其效益最大化」。你固然感覺挫折,但你還是想辦法找出路。

只是,在成長的過程,我們總不容易分清楚:什麼是永恆的原則,什麼是自己的堅持。

在我當時的醫院,有一位我尊敬的前輩,家庭醫學科主任王英偉醫師。對他來說,如何讓上級理解他的計畫,爭取支持,似乎從來都不是問題。我也曾十分困惑,甚至懷疑他是否有任何妥協,或其他讓我不屑的途徑。然而,他對花東地區貧困民眾的醫療服務,卻始終比我還投入,也更願意花時間去努力。現在回想起來,當年的我一定陷入了某一個自己看不到的盲點。

在心理學裡,有許多對理想性格的相關研究。有一個被稱為「自體心理學」的流派,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自戀,只是成熟程度不同而已。年輕時的心理結構太脆弱,其實十分害怕受傷,因此,在外表反而不自覺的更顯得強硬,態度也許容易太過於強勢或太過於堅持。

想想我自己當年的反應,不也是如此?當時,也許重點不在於我的理想,也許重點在於我的自戀:害怕自己被傷害,反而更堅持而不退讓。如果當年那位副總真的答應我的越級要求,我可能開始面臨執行力不足的困境、整個計畫推不動的難堪。當然,年輕的我,一定不會說是自己的能力不足、經驗不夠。因為年輕,我一定會找到理由,責怪別人,特別是公司或上司──受挫時,批評權威是最容易感覺自己還是很美好的最佳方法。

「如果再來一次,我會開始把想法改成公司立場」

我不曉得你當初為何選擇了這一家公司,但一定是有你所認同的價值。你當初進公司的目的,如今是否仍存有一定的意義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就繼續朝原來的目的而努力吧;反之,也許就該四處看看是否有更好的選擇。

然而,不管你因為怎樣的因素繼續留下,千萬不要像當年的我一樣。當年我留下來了,卻一直往外跑。雖然在花東地區投入許多努力,卻始終沒好好去面對我職責所在的醫院精神科。我給自己太多理由去忽略它了。那些年我也許專業表現很好,對社會的貢獻也不少,但,確實是一位很差勁的主任。

如果再來一次,我會開始將自己的想法改成公司或主管的立場,特別是,我一定會要求自己不要像當年那麼自以為是,老是認為公司或上司比我愚笨、比我妥協。我一定會努力假設:如果他們果真是有智慧的,為什麼會這樣決策呢?是不是有一些思考,是我日後成為高階主管時可以借鏡的?

當年我沒有做到這一點。也許也因為這樣,我從來不曾有機會擔任一個大型機構或人數眾多之團體的領導。我年輕時未能即時察覺的自戀,讓我永遠失去了這樣的機會。我錯過了,但我期望你的未來不會是這樣的。謝謝你的問題,提供了我一個好好反思當年種種一切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