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r 10, 2015

平凡與非凡

平凡(Ordinary) 與非凡(Extra-ordinary)的差別,就在於願不願意多想或多做一點。

Photo Source: Marketing Bureau
日前接到台北醫學大學的邀請,要我們擔任碩博士班學生「研究生生涯規劃」課程的業師,幫助學生先認識自己、再瞭解產業與市場需求,進而為自己訂定目標、做好準備,為自己的前途努力。

老師說,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學生欠缺「動機」,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這些科目、學了以後有什麼用(簡單來講就是不知為何而戰),大學畢業就再唸個碩士班,碩士唸完唸博士,時間就這樣耗著,也不曉得自己能做什麼,再加上背後有直昇機父母,事事都忙孩子看頭顧尾,到最後,孩子自然被「凍齡」,無法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人。

我跟老師說,動機的問題我們幫不上忙。除非學生有自覺、知道自己有責任對未來多加探索、也想從前輩身上吸取養分、獲得經驗,不然這堂課程就跟所有由學校安排、老師要求參加(或簽到)的必修課程沒有兩樣,只是學生打瞌睡的教室從A教室變成B禮堂。

原本充滿熱情的老師好像被我們打了一槍,問我們該怎麼辦。

不如我們出一個功課,要求學生必須先準備好個人履歷、帶著履歷來聽課(撰寫履歷的過程本身就是很好的實作練習),這樣學生跟課程會比較有連結度及參與感。

老師覺得這個主意很好,卻又擔心學生不知道怎麼寫,問我們有沒有範本template。

我說,不會寫可以上網找、可以到書店或圖書館看書、可以參考人力銀行的格式、可以請教有寫過的家人朋友,過程本身就是學習,我們不會提供template,因為人生沒有範本,每個人都不一樣。

老師覺得有道理,決定就這麼辦,接著問我們想分享哪些內容,沒想到我們又出了另一招:我們會先提供講師的背景介紹,請老師以發放課前問卷調查方式,讓學生告訴我們,他們想瞭解什麼,我們再針對他們想學、想瞭解的來做介紹。

其實我們可以講的東西很多,但重點不在我們講什麼,而是學生能聽進去多少。雖然客制化的課程準備起來比較費時費工,但效果絕對比較好,因為透過準備履歷以及課前提問,動機已經開始慢慢在一些學生的心裡面浮現了。

要是完全沒有人提問?那代表這場講座沒有舉辦的必要,剛好節省我們寶貴的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