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b 8, 2014
求職的最佳時間點
常常有朋友問我,什麼時候換工作比較好?(網路上有許多討論轉職時間點的文章,例如:求職的最佳時機、選對轉職好時機,多屬於對「客觀」時間點的建議,但我今天想分享的是「主觀」的時間點)
根據我個人的經驗, 求職最佳時間點,是當你在某個角色上表現最亮眼、成績最突出的時刻。聽起來有點違反直覺?表現亮眼、成績突出時,通常最受到公司器重,眼前情勢一片大好,怎麼還需要找工作呢?
從職涯規劃的角度,「找工作」並不等於「換工作」,不管最後的決定是留還是走,求職的過程一來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就業市場現況,二來讓我們有機會衡量自己的市場價值。如果想要從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,當然要選擇自己賣相最好的時候。
這一課,我是花了六個月的代價學會的。
2007年秋天,因工作積累而過載以及不認同公司某項組織決策所衍生出的無力感,讓我在沒有任何規劃下,衝動離開了P&G。當時年輕氣盛,覺得自己能力好,不怕找不到好工作;休息一個月之後重新出發,卻發現自己在就業市場上的定位無比尷尬 – 要找法務工作還是客服工作?找基層工作,還是初階主管工作?
我是法律背景,留學回國前、後分別只有1.5年法務相關工作經驗,之後便轉換跑道到P&G擔任客服主管2.5年。要應徵市場上客服主管的工作,馬上面對職缺少、雇主對於受法律訓練的我能否勝任客服工作有疑慮,以及雇主對2.5年主管經驗能累積多少管理能力沒有信心。待業期間P&G的主管們多次邀請我回任,或考慮轉調其他部門,但或許是愛面子,我並沒有答應,後來好不容易遇到一家欣賞我的知名台灣企業,卻還是因為薪資未能合意,而婉謝了對方。
我花了近半年的時間,才等到工作內容、企業文化與價值觀、薪資福利等各方面都契合的博士倫公司客服主管職務。而這段充滿挑戰的求職過程(客製了N版的履歷、參與N場面試與形形色色的主管或人資會談)讓我學會了二件事:Be humble. Be prepared. 懂得謙卑、隨時做好準備。
根據墨菲定律(Murphy's Law),任何事件,只要具有大於零的機率,就不能假設它不會發生。一個人最需要找工作(或換工作)的時候,往往最難找到(好)工作;反之,最不需要找工作的時刻,往往會出現最好的工作,不管這個工作是在現在的公司,還是在其他公司。
有心耕耘職涯的朋友,在目前的崗位上盡心盡力只是第一步,站穩之後要開始思考自己的方向,為自己畫出職涯地圖。有具體的目標之後,就可以反推回來,進行職能盤點,找出目標與現況的落差,訂定並落實個人發展計畫 (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),透過學習、應用,讓工作歷練慢慢累積成下一個角色所需要的能量。等到你能夠把這份工作做好、做熟、做精,表現達到高峰、如魚得水,那就是求職的最佳時間點 – 進可攻,退可守。
可惜的是,大多數人在高峰期往往會停留在「舒適圈」,非要等到有其他外力介入而不得不向外尋求其他機會時,才開始準備履歷;在這種狀況下,就比較可能因為飢不擇食而做出妥協的選擇了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