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l 28, 2013

Employability vs Employment

2013/3/28 第849期的今周刊 P.178 一篇取自日本東洋經濟週刊的譯稿引起了我的注意,標題為:以「職涯規畫」之名,行逼退資深員工之實--日本索尼業績不振,刪減中高齡人力。

報導指出,索尼把不屬於主要戰力的中高齡員工集中在「職涯規劃室」這個部門,要求他們提升技能或另謀高就。在這裡,他們沒有業績壓力、不需要加班,但每隔一兩週,主管會與員工面談,看看他們提升了哪些技能,或是否找到其他更能發揮的工作。雖然公司方面表示這只是個過渡性的組織,目的在幫助動向未定的員工找到未來職涯的方向,但對於某些中高齡員工來說,難免還是會擔心自己接下來的處境。

從營運的角度,已經連續虧損四年的索尼,確實必須採取一些行動來扭轉局勢,但究竟怎麼做,也考驗著主事者的智慧。或許最簡單的方法是依照法令給付資遣費、縮編人力,但這種方法有兩大致命缺點:一是社會觀感不好,除了投資人可能會贊同經營階層為撙節開支所做的努力,其他大眾可能直接認定這是一間業績持續下滑且對員工無情的公司;另一個缺點是留下來的員工難免人心惶惶,擔心自己是下一個被裁的對象。

但即使是像現在的索尼,採取較為緩和的「職涯規畫」安排,仍然不可避免地讓受影響的員工感到不安。

我想起多年前在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網站上讀過一篇前GE的執行長 Jack Welch 受訪的文章,他提到:"You can give lifetime employability by training people, by making them adaptable, making them mobile to go other places to do other things. But you can't guarantee lifetime employment."(你可以藉由培訓員工、增強他們的適應性、讓他們有能力移動到其他地方做其他事情來給員工終身的就業能力,但你沒辦法保證終身僱用他們)。

在全球化浪潮之下,不管公司規模大或小,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,要維持現狀已屬不易,更何況要持續成長?但員工對於加薪、升遷、職涯發展一定有期望,要如何平衡兩者、將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,變成了公司經營管理的一大挑戰。

我在B公司服務時,便曾遇過類似的情況。總公司因營運不善,下市後高層改組,振衰起敝的第一步就是組織人力調整與換血,當時我有幾位已在公司服務十幾年的部屬,幾乎是不可能達到新的標準,後來公司設計了優惠退休制度,我也很誠實的告訴他們,你們可以選擇留下來並趕上新的標準,或者,也可以選擇優惠退休,提前領取舊制退休金。

後來他們都選擇提前退休,展開另一段職涯去了。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覺得被逼退,但,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,我覺得誠實是最好的策略,而且我必須讓他們自己做決定。換做是我,我也會希望我的主管對我坦誠,彼此可以好聚好散。

臉書有一篇網路流傳的文章:給被裁員的你,寫得很實在。對於每個工作人而言,持續不斷學習、成長,累積自己的 employability 才是最可靠的,同時,還要有適當的財務規劃,確保在不景氣時或退休後,仍能維持一定水準的生活品質。

我們雖然掌握不了大環境,但我們可以掌握自己。